中橡协分会秘书长集体亮相:讲述行业故事 密集解读行业热点 满怀信心再出发
2017-11-02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主办的九届三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暨第十八届全国橡胶工业信息发布会11月14~16日在四川成都召开。在会议期间,中橡协15个分会秘书长和技术经济委员会主任首次集体亮相,向与会代表讲述橡胶行业故事,并就各自所在行业经济运行情况,轮胎标签制度等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对今后工作的展望等内容,接受了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文英以及与会代表的群访。


全球化发展,持续创新,国际话语权增强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制品分会秘书长杨莉第一个回答了秘书长的问题。她讲述了制品行业国际并购的故事。2011年,中鼎集团、时代新材两家企业进入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50强排行榜,实现了零的突破。通过这几年的收购、并购,甚至时代新材的并购还被认为是行业“蛇吞象”的典型案例,2017年两家企业跻身以往由欧美国家占据的前20强。说明我国橡胶制品企业不仅有了立足之地,还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另外,制品行业亮点很多。比如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为国产C919大飞机配套了自主研发的飞机舱门橡胶密封件,时代新材主导推进了轨道车辆橡胶悬挂部件首项国际标准编写工作,使国内企业获取了更多行业话语权。广州世达公司为全球十大汽车制造厂配套的油封和橡胶制品,2016年获得了GE公司的质量大奖。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杜仲综合利用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凤菊对我国杜仲产业的发展很有信心。她介绍,我国首创的天然杜仲胶航空轮胎,通过了最高速度级动态模拟试验,11月7日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江苏通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合成杜仲胶用于全钢胎,行驶里程达到30万千米,在耐磨、低滚阻等方面性能优异,下一步将进入批量生产。中国化工株洲橡胶研究设计院在天然杜仲胶乳化方面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与三叶胶乳良好的混合效果,并用其制造出了高空探空气球。下一步,杜仲委员会将与国防科工局密切联系,创造条件实现杜仲胶产品的产业化。


原材料涨价是比较集中的讨论话题,助剂和炭黑涨价是关注的焦点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助剂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高波说,之所以涨价,是因为企业投入了太多的环保治理资金,提高了助剂生产成本。由于环保因素,有一些助剂企业直接停掉了,另外生产助剂原材料的化工企业也有的停掉了,这些也影响到助剂价格。


“今年专委会始终把适量库存稳定供应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估计供应偏紧的局面至少延续到明年上半年。”虽有新增产能,但不可能很快释放。另外,期望不要连续出现雾霾天气,行业许多大企业都在京津冀周边地区。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炭黑分会秘书长丁丽萍针对炭黑涨价问题时说,两方面原因推动了产品价格。一是煤焦油等原料价格一路走高,推动了炭黑成本的增加。二是炭黑行业分布地区比较集中,京津冀地区、山东、山西、华东地区,都是环保重点排查的对象,所以开工率稍微偏低了点。另外,山东、华东地区等达到国家指标,但地方政府又提高了严控标准,环保成本提高很多。“前几年炭黑行业利润都是最低的,现在也只能是与橡胶行业整体上持平。”

谈到“双反”话题,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分会秘书长史一锋说,“轮胎行业接连遭遇国外“双反”,是一个令我们轮胎人既尴尬,但又无可回避必须深刻反思,且要认真应对的问题。”


我国轮胎大量出口,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和有历史原因的。我国天然橡胶自给率不到20%,企业只能避开高关税,走来料加工贸易扩大出口的路子。轮胎出口回款速度也快,国外轮胎使用不超载、理赔少,销售等环节相对比较简单,促使内资轮胎企业愿意加大出口。我国轮胎产品同质化严重,结构性过剩矛盾突出,在国际市场价格提升困难重重,致使不断受到“双反”调查和制裁。


“其中,美国对我国的OTR、PCR和TBR都采取过制裁措施。还有的国家,比如印度不管有没有对其造成损害,先打起‘防火墙’。加上‘双反’还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所以贸易摩擦不断。”


应与会代表的提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技术经济委员会主任朱红回答了中国轮胎标签张贴情况。她说,目前在平台上注册了信息的企业有46家,已经向18家企业发放了106个轮胎标签,最多的企业贴了38个。通过媒体的大力宣传和“绿色轮胎安全周”活动的开展,我国的轮胎标签制度越来越受到欧洲、日本和韩国轮胎企业的关注。他们中有的企业想先“试试水”,贴了一两个标签,市场反应好了,就逐步增加,现在张贴了七八个。


共享单车成为大中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据交通部运输司的统计,截至共享单车爆发一周年的5月份的数据,其投放量超过1000万辆。“共享单车的出现,对力车胎行业的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力轮胎分会秘书长陈志海说,共享单车给力车胎行业带来了市场空间和创新空间。此前,在一些城市,自行车需求逐步减少。而共享单车又把自行车带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且共享单车还发展到国外市场。共享单车主要用于通勤代步,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理论上,不会给自行车胎、摩托车胎、电动车胎带来冲突,今后的发展前景还是比较好的。


质量提升,更要提高知名度

“泰国的乳胶枕头、床垫都是我国的企业销售过去的,在国内最贵的不到一千,但国人却不远万里花费几倍甚至十数倍的价钱从国外把它买回来。所以要提高自主品牌知名度,让海外购物热潮降温,把国人留在国内。”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乳胶分会秘书长凃燕玲介绍了乳胶制品应用领域和生产情况。工农业方面,有乳胶工业手套、劳保手套,全球产能最大的企业在我国。在医疗卫生方面,有一次性外科手术手套和一次性检查手套,国内使用量的90%为自主品牌产品,与国际品牌产品相比毫不逊色,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都会招标采购。计划生育用和防艾滋防性病的产品——安全套由计划生育药具管理中心负责招投标。在国防军工方面,有防化兵所用的防毒手套产品,还有为航空航天提供气象服务的探空气象气球,作为载体将仪器升空,收集相关数据。“我国乳胶制品质量不比国际名牌差,能为国家和人民提供优质产品而感到自豪!”


行业效益话题也被大家所关注。前三季度,胶管胶带行业主要指标实现两位数的增长。面对“这是为什么呢,还会持续下去吗?”的提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胶管胶带分会秘书长李鸿表示,指标增长最主要的原因有三点。下游从去年开始有所回暖。今年以来,订单量增大;橡胶价格下跌使企业利润空间有所增加;骨干企业拉动了行业数据的增长点。“但想持续下去难言乐观。”李鸿说,一是因为下游都是产能过剩、国家限制发展的行业,给管带,尤其是输送带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二是环保压力加大,原材料价格不稳定,有些管带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三是在投标过程中,下游采取低价中标,输送带企业不顾成本、不顾利润低价竞标的势头越演越烈。四是行业运营资金风险加大,应收账款在增大。综合作用下,长期来看,行业不是很乐观,还存在下滑的可能性。


环保是近期热门的话题,与会代表的提问多有提及。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废橡胶综合利用分会秘书长祁学智说,当前循环经济的热度很大,但再生产品的应用热度却远远不及。废橡胶综合利用行业目前正在经历历史上最大、最彻底的转型升级。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废橡胶综合利用企业都能够主动作为,积极升级环保设备,在解决废旧轮胎产生的“黑色”污染问题的同时,实现清洁生产。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胶鞋分会秘书长刘兰翎介绍了胶鞋行业的环保问题。2016年,胶鞋行业列入国家挥发性有机物削减计划以后,很快制定了削减路线图,请环保专家到会员企业调研,取得了很多数据,在做积极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比如小翻斗炼胶机改成直排式炼胶机,大力提倡并推广将胶粘剂改成水溶剂,强调炼胶废气和硫化烟气集中收集排放,下一步再做通风口治理工作。


“骨架材料行业,不像助剂行业面临那么大的压力”中国橡胶工业协会骨架材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于涛说,大型企业已经开始了相关环保问题的探索和研究。比如胜通钢帘线公司、神马帘子布公司等在绿色清洁生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另外在有毒有害产品的替代方面,比如纤维浸胶液中甲醛的替代研究,贝卡尔特公司以三元合金替代钴盐的研究等。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营销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雷昌纯在采访时说,“电商并不可怕,但要重视他。”电商的出现,对传统销售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目前来说还是一个渠道的补充。因为轮胎都要在实体店安装,是电商绕不开且难以解决的问题。另外,电商的销售比例在发展成熟的国家,占比也没超过20%,中国更是10%都不到。但这也倒逼传统销售模式进行变革,对提高效率和利润率都是好事。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机械模具分会秘书长姜馨说,我国是轮胎模具生产大国,产量占全球的40%左右,拥有全球最大的模具企业。经过20年的努力,对国内轮胎和力车胎企业的配套比例由不到50%,增长到现在的95%。另外的5%市场,都是由国际知名轮胎企业自己的模具产品占领,出于技术保密原因,他们不采购国内模具。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橡胶材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侯凤霞介绍了我国天然胶、合成胶的产销和进口情况。我国是天然胶不能自足的国家,84%需要进口,去年进口了448万吨,今年前三季度为360多万吨。由于胶区弃割停割,今年我国自产天然胶70万吨左右。我国合成胶产能600万吨左右,产能严重过剩,去年产量是320万吨。但在进口量大的卤化丁基橡胶、三元乙丙橡胶和丁腈橡胶等方面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橡胶测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熊伟华介绍了工作开展情况。据介绍,该专委会主要是把社会上优质、有效的资源利用起来,作为公共平台为橡胶行业企业提供常规的检测服务,但不仅限于材料和产品的检测,更多的是为行业研发提供技术支持,还有对一些标准的制定做一些认证工作。现在已经有5家企业平台成为了协会签约实验室,通过各自的专业服务方向,为行业企业服务。该专委会已经在橡胶行业内开展了3次比对测试、能力认证工作,从原来的定性转变为定量,用数据说话,实现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可重复性。


(文章来源:贸易救济)